2009年全国高考700学子得零分的启示

    今年6月26日我有幸去湖北红安参加李先念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,活动结束后应邀到闻一多中学题写校训。两地都属湖北黄岗辖区,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了浠水县的闻一多中学。我在校领导的培同下参观了学校的设施和文化生活后,便开笔书写校训。校训是从闻一多的辞章中摘取所得:“敏求宏毅自强创新”,书写完毕后休息期间听一位老师讲,今年高考时全国有700名文课得零分的考生,我听后非常惊讶。得个低分还可以理解,一分没得是不可思议的。惊讶之余,经冷静思索,我想造成此种现象应有以下几种原因。
    其一:与电脑有直接关系。电脑已经非常普及,学生们大多时间都在用电脑打字,用笔写字的时间已经很少,久而久之对汉字的手书越来越生疏,很多字便逐渐忘掉了。
    其二:电脑打字速度远远高于手书的速度,而且电脑里字体很多,随意选用方便快捷。
    其三:现在通讯发达,用手机或网络便可联系全球各个国家,不用传统的书信来往,动笔写字的机会非常稀少。
    其四:教育领域对学生手书的重视不够,没有专业的考级制度,升学考研不受汉字书写优劣的影响。
    其五:写好汉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需要长期坚持临摹字贴,是一项很枯燥的事情,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,对传统汉字的书写放弃不为。电脑文化虽可喜,但更可忧。
    以上是我几点看法,不可能全面。我想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的一句话“文化有多大用我不知道,但是如果没有文化是绝对不行的”。汉字的书写不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吗?现在的高三学生都不会写汉字,真是太可怕了。老祖宗传下来的五千年文化,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就丢掉。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环节,如果一旦爆发战争造成停电、电脑失灵、任何高科技通讯都失去作用,一定要用手书汉字传递情报时,而我们汉字都不会写了,情报传递不出去,那将会是什么结果?是不是又退回原始部落用绳子结扣记事的年代?这是多么危险的文化倒退。看现在不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多,明年高考是什么结果不得而知,反正高考绝对不能使用电脑,至少现在不行,以后发展有没有这个可能在此不敢妄言。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法,以使学生手书汉字通过考级,或采用其它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坚持手书,挽回目前这种局面。否则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汉字教育就会失败。根据现状我有几点不成熟的设想罗列如下:
    首先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本生字部分把繁体字和简化字同时出现,把繁体字用()括起来,可以不让学生去写,但是让他去认,从小就知道简化字是从繁体字演变过来的,如:中国(國)共产(産)党(黨)万(萬)岁(嵗)。每学期生字几百个,课本并没增加几页。而且有的字没有繁体字,如:以上中共二字就没有繁体字,从小就让学生知道。再说大学选修文课研究古文,大都是繁体字,如果从小就识别繁体字,学习起来就不会太吃力。如果从小不涉猎繁体字到大学学文科又读古文,又学繁体字就会很困难,象蜗牛行,也就事倍功半;如果把汉字基础打好,让学生从小知道简化字是由繁体字演变过来的,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。这就好比先有的大舅,大舅结婚后才有的大舅妈,先有大表哥才有后来的大表嫂,也就是先有繁体字后有简化字。如果我们先让孩子见大舅妈,大表嫂,而不见大舅和大表哥,突然一下子出现大舅、大表哥等类似一大片生面孔,孩子就谁都不认识,一下子晕了头;如果大舅和大舅妈大表哥大表嫂同时出现,孩子不容易搞乱,都能认识,就是这个道理。从小学让孩子养成重视写汉字的习惯,平时孩子就会多留心,多留心就能记得住,日积月累方可水到渠成。其次研究生论文或博士论文都应该要求考生手书,机打无效。这样虽然严厉了些,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,一定会有效,过不了几年同学们的汉字认知情况就会有很大改观。
    本来汉字的书写就很难,经常练习都不一定写得好,何况再不经常写,正所谓不进则退。我国的《汉字统一部首表》全部部首共计201部,如果单从写部首讲,小学一年级写部首就打下了书写基础,有了一定的功底,可是一旦组成一个完整的汉字时,就很难写的端庄,这是因为汉字结构最难撑握。字的结构就像人的五官,有一点位置不准就会影响整体效果。汉字部首又好象建筑构件,如果建筑物的构件位置不准或者变形,这座建筑便失去了端庄之美,稳建之势,也就算不上是质量合格或者有可能成为低劣产品。
    中国的各项体育运动都要从娃娃抓起,也就是需要有童子功,才能成大器。如果半路出家,缺乏基本功,也只能是摆摆花架子而矣,武术舞不出硬功夫,运动员也拿不到奖牌。汉字书写亦是如此,若不从字的结构上下功夫,是万万不行的。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都需要注重结构,不下功夫随心所欲地书写,是不会把汉字写好的。更重要的是写好汉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有的人练了一辈子都写不好。造成这种结果也有多种原因:第一要临贴,写字讲究有根有源,也就是你的汉字写法是从哪里来的,要有参照,不要漫无目地的乱写,最后要想写好还得从头开始,等于又退回到原点,从头开始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走直线、走近路才能有成绩,否则必定失败。
    目前大学学历以上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,汉字都写不好,与其学历很不相符,不要说写的很好,基本应该过的去,也就算不错了。我看到好多高学历的人拿起笔来手都哆嗦,还说就怕当着别人的面写字,心里没底,怕人家笑话,给人一种很不愉快的感觉。如果汉字书写很端庄,就会给人以好感,因此我国有一种说法叫“字如其人,字正人正”。现在字都写歪了,人是真的都歪了吗?这也未必,但是起码给人印相不好,令人看了很难受。
    天安门城楼上有仿宋体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”“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”,从小我就到天安门前去看,反复推敲,无论何时都感觉端庄美丽。到了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,再去看还是如此,挑不出毛病,怎么看都漂亮。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势和灵魂,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心声,和宽广的天安门广场遥相呼应,庄严美丽。如果这两幅汉字不是这么端庄,那结果不言而喻。
    前几天一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回北京聊天,说起目前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的事。现在国外兴起汉语热,随着中国的强盛,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,学汉语、学孔子论语、老子道德经已成为时尚文化。目前国外有孔子学院二百多家,老子的道德经早已翻译成各种外文版,汉语热的浪潮席卷世界。我们是汉语的母国,在其它国家轰轰烈烈学汉语的同时,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如何面对呢?我想应该加倍努力。外国人在学汉字,我们不能丢掉或忘掉汉字,要拿起手中的笔坚持手书汉字,为国外朋友做出榜样,做他们的老师,但是做老师需要资本,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做合格的老师。
    记得在1987年,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“中日女书法家展览”,我去参观。日本女书法家的书法功底很好,且一般都用淡墨,字迹端庄。在场的几位日本女书法家在指着中国女书法家作品交谈。我不懂日语,便问旁边的日语翻译,我说她们在讲什么。翻译说她们看不起中国的女书法家,说将来中国人要到日本去学书法。我听后非常气愤,但是一看中国女书法家的水平确实不高,没有理由和人家争论,我便悄然离开了。我想如果以后日本男书法家再看不起中国男书法家,那将是多么尴尬的局面。我们又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祖先?所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,我们一定要很好地传承下去,才不愧对祖先,方可成为合格的中国人。
    前几年我曾应韩国国会议员的邀请去韩国首尔访问,主要是文化交流。在交流期间和韩国文化界代表说起中国书法,一位韩国代表问我你们中国是不是又进行文字改革了?我回答说没有,还是1956年改革后的简化字,八十年代又改了一次,但是后来没有执行。他又讲,以前来访问或文化交流的书法家写的字,我们都能认识,最近几年来的书法家写的字我们一个字都不认识,所以我们以为你们的文字又改革了。
    这样的问题实在难以回答,人家提的确实真实,在国内也有这样的问题。不规范的汉字很难识别,中国人都看不懂,何况外国人。但是在国外咱还要有中国人的尊严,不能给中国人丢脸,我回答说:“中国书法也讲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且各有千秋。你可能是对中国的书法学习不够,以后要下功夫”。用这样的回答勉强应付过去,但是凭心而论却很不是滋味。
    还有一次去新加坡,给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书写两幅书法作品,而后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搞文化交流,那年是中华总商会成立100周年。总商会都是大企业家才能加入。我给中华总商会题写了一块匾额,后来相互交谈时,对方问我:“台湾的连战,到清华大学报告演讲时,清华大学的校长送给连战一幅书法作品,现场打开作品,这位校长不认识汉字,结果读错了。我们不清楚,为什么最高学府的校长不认识汉字,请张院长讲一讲”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,第一我确实没看到现场直播的镜头,第二不能给国家丢脸,思索了一会儿我说:你知道中国的汉字有多少个吗?他回答不知道,我说:现在汉字九万多个,而我们常用的仅仅几千个,连十分之一都不够,大部分字都不认识,要靠查字典才行。我是专业搞书法研究汉字的,好多字我也不认识。清华大学是研究理科的大学,不研究文科,不研究文字,所以这位校长不认识赠送的书法作品,没什么大惊小怪的,这很正常。
    这尴尬的问题又一次应付过去之后,我松了一口气。后来在国外一提起这方面问题我尽量回避,因为回答起来难度很大,要有我们中国的尊严,也不能伤着谁,否则都不好看,但愿以后这样的事少发生。
    总之中国的汉字要脚踏实地的学才能真正学好,来不得半点虚假,走弯路是徒劳的,靠旁门左道学中国文化是绝对走不通,只有正路一条,否则蒙一时蒙不了一世。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博大精深,人的一生就是通宵达旦地学也只能从某一方面学通了就很不错了。希望大家克服浮躁之心,静下心来,刻苦地研习,持之以恒,一定会有收获。
    现在日本电视台每天都有学汉字的节目,类似于中央台王小丫的开心辞典。但日本电视台没有其它内容,只是猜汉字,这种节目收视率很高,观众也都踊跃参与。比如:一个简化字,猜对了读什么音,而后再猜繁体字怎么写,再解释字意,谁答对了有奖。这是一档娱乐节目,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学会了汉字。我们的电视台不防也可以试一试,但是要再深化一些,比如:从简化字猜出繁体字,再进深到小篆和大篆,最后到甲骨文,这样可以把一个字的来历全部交代清楚,还可以引申到其它组词等内容。
   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,除了简化字和繁体字以外还有一种叫异体字,知道异体字的人很少。我们书法作品中经常出现异体字,比如在一幅作品中同时出现同一字的时候,为了章法的变化要把字的写法加以改变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出现,王羲之便巧妙变化,令人看了很舒服,但是之字没有异体字,完全靠书写的变化。
    如果一个字在一幅作品中重复出现,有异体字的时候是可以使用异体字加以区分的。如“窗”字就有五个异体字,“窓、牎、窻、牕、(注:第五个异体字因输入法有限未查找到)”,这五个异体字在书法作品中均可使用。还有一个简化字两个繁体字的情况,如“只”字。如果用在“一只兔子”上繁体字是“隻”,而在毛泽东的《沁园春雪》里“只识弯弓射大雕”“只”字写繁体字的时候就写成“衹”,而不能写成“隻”。这个“只”字是我们常用的字,但是用繁体字就要谨慎,关键是要理解字义,如果用错了,意思就变了,就会闹出笑话。另外“衹”还有两个异体字“祗”和“秪”。
    再有我们常用的“云”字,做名词时可以写成“云”或繁体字“雲”;而做动词,则只能用简化字“云”,例如“孔子云”。“后”字代表方位时,可以用简化字“后”,也可用繁体字“後”;在“皇后”一词里则只能用简化字“后”,而不能用繁体字“後”。
    一个常用的字,就有这么多学问,何况这样的字还很多,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。
    若想真正改变汉字文化现况,应举全国之力。首先期盼教育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,除了国家重视之外,更需要全民的努力,同心协力才能使中华文化顺畅传承,真正做到发扬光大。
    以上是我抛砖引玉之谈,希望有更多的贤达人士关心重视我们五千年汉字文化的传承问题。

最新资讯